澳門葡國菜 (葡萄園餐廳)
來澳門就是要吃「葡萄牙」菜!
不是正宗的「葡萄牙」菜,
而是「澳門版」的葡萄牙菜。
來澳門之前
已經在部落格裡逛了很久
選定宋玉生廣場附近的「威記」葡式餐廳
沒想到
搭公車前往宋玉生廣場站
遠遠看著公車經過「威記」
又經過一道長長的公路橋
終於在橋下落站
天啊!
「要往回走嗎?」
好掙扎!
有了!
嘿嘿…
路邊站著三位看似當地上班族的年輕人
始終信奉「路是長在嘴巴上的」
問問去!
「請問…『威記』,怎麼走啊?」
威記?葡萄牙菜嗎?
一位熱心的年輕人立刻拿出手機
Goole…
另一位年輕人二話不說
接著撥電話給威記
「喔…從這裡要走15分鐘才到『威記』」
這麼遠啊!
當然不走囉…
「請問…這附近有好吃的葡萄牙菜餐廳嗎?」
「嗯…對面大樓就有一家,風評不錯的。」
哦!
太棒了!成交!
在地人推薦的,一定錯不了。
走吧!
果然一過馬路
「葡萄園餐廳」就在大樓店面
葡萄藤爬滿牆面
綠色招牌上一道道誘人的菜色
讓人不假思索
快步進入餐廳
餐廳在二樓
沿著樓梯擺放許多雕塑品
黃牆紅磚
暈黃燈光下
頗有歐式餐廳的浪漫
初印象…Good!
一進門
紅磚拱門
黃牆紅色仿古地磚
加上
大型木作吧台
刻意置中的橡木桶酒桌
濃濃的南歐風情
轉頭
一只好大的中國磁花瓶
誇張地插滿著紅色中國喜竹
被「一群」葡萄酒簇擁著
突兀?!
融合!?
莞爾一笑
這不就是「澳門」嗎!
服務生親切地引領我們
安排在獨立
窗景,而且挑高木質地板的區域
搭配鑄鐵碎花椅墊的高背椅
點上一點燭火
我們的「澳式葡國菜」晚餐
浪漫登場囉~
打頭陣的是「小餐包」
一籃3顆小餐包
搭配每人一小份特製「紅色奶油」醬
皮薄酥脆
微熱
抹上一點紅色奶油
「嗯…好吃!」
有水準的法式餐包
可惜,那份「紅色奶油」醬?
吃來只覺奶油味
嘗不出獨到之處。
接著上桌的是「小食拼盤」
「馬介休球」「咖哩餃」「蝦肉餃」「豬肉腸」
這個「馬介休」啊~
簡單說
就是「鹹鱈魚乾」!
葡萄牙人喜歡吃醃乾的鱈魚,
在葡式料理裡經常運用
「馬介休球」就是將鱈魚乾混著馬鈴薯泥、香料
油炸或煎成的點心
第一口咬下
就是鹹薯泥的味道
再試一口
才嘗出一點「魚味」
不小心還從薯泥中
「拉...」出一根長長的魚刺
嗯…肯定…有攙魚肉!
口感還不錯啦!
至於咖哩餃、蝦肉餃
都是厚皮的鹹肉餅
味道普通!
豬肉腸呢…
很鹹的香料腸
據說傳統的葡萄牙菜就是如此重味、重鹹
也就是
應該來杯「葡萄酒」才對味啦!
可惜~當時
被酒桶圍繞著
卻沒人想來一杯
現在想起來
頗為遺憾
用完小食
「咖哩蝦」緊接著上桌
原本菜單上是「咖哩蟹」
礙於人多蟹少
吃蟹相又不優雅
硬是要店家改做「咖哩蝦」
廚師也樂意配合
真棒!
果然是在中國人的世界
「凡事有彈性」的!
咖哩香濃微辣
比較像低辣味的印度咖哩
蝦肉新鮮有彈性
而我最喜歡
配菜裡的洋蔥片味甜爽口
非常好吃!
招牌菜
「葡式烤乳豬飯」
油油亮亮的烤乳豬
一上桌就吸引住所有目光
「嗯…香脆不膩!」
讚!
皮下油脂入口即化
瘦肉層看似厚實卻軟嫩
一口咬下
香、酥、甜、嫩!
四種口感在口腔裡融合
現在還忍不住吞口水呢!
乳豬片下方的炒飯
咖哩蕃茄口味
稍硬的長米飯
越嚼越香…好吃!
不愧是澳式葡國菜的經典(必點)!
大啖乳豬之際
突然飄來一股奶香~
哇!傳說中的「馬介休忌廉焗薯」!
臺灣式中文翻譯就是
「焗烤鹹鱈魚馬鈴薯」!
看起來像「LLL size的馬鈴薯派」
吃起來像「海鮮起士馬鈴薯泥」
這…這…這不是廢話嘛?
嗯…就是「海鮮味的馬鈴薯泥」
(倒~)
突然詞窮
找不到「形容詞」
微鹹
帶著鱈魚的鮮甜
加上起士馬鈴薯的滑順
比一般焗烤的生海鮮多了焦鹹
很棒、很有特色!
大人小孩都喜歡!
緊接著
大名鼎鼎的「非洲辣雞」來了!
果然長得「黑黑的」
非洲來的~錯不了!
據說是葡萄牙人從其殖民的非洲地區
帶來香料
與澳門本地的廣東料理
結合而成的「澳門葡國菜」
只在澳門吃得到!
蒜香濃郁
辣味不明顯
煎過再烤的雞肉
略焦的外皮
吃起來
肉質仍帶嚼勁
聞得出醃漬過的香料味
只是說不出什麼香料
應該是混合著許多香料而成
接受度很高的雞肉料理
不愧是「最受歡迎」的澳門葡式料理!
吃了這麼多道「肉」食
該來道「蔬」食了
「馬介休炒椰菜」!
又是「馬介休」?
嘿嘿…
來澳門
不吃「馬介休」
誓不干休!
椰菜?
不是花椰菜
是「高麗菜」!
鮮甜的高麗菜
快炒鱈魚乾
絕配!絕配!!
哪裡可以買「馬介休」啊?
可以帶回臺灣嗎?
這個「馬介休」果然厲害
比我們臺灣的「蝦乾」好吃!
到「澳門」
特意來吃「葡萄牙菜」
就因為
澳門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好奇~
殖民文化的影響下
在飲食方面衝撞出什麼火花
廣東底子
葡萄牙面子
都進了
臺灣人的肚子!!